【在地實踐】在地實踐教育推廣成品-食農教育小米包裝
【在地實踐教育推廣成品-食農教育小米包裝】
撰寫與編輯: Annie Liu
今年度,魯凱族知識研究中心持續以傳統農業復耕作為在地實踐的核心主軸,透過深耕部落土地與文化,重建族人對傳統耕作智慧的信心與認同。小米,作為魯凱族最具代表性的農作物,不僅是飲食的一部分,更是族人歲時祭儀、生活智慧與社群認同的重要象徵。今年度中心的在地實踐計畫,選址於大武耕地,透過復耕實作,結合族人的經驗、傳統曆法與友善耕作方式,實踐土地與文化共生共榮的理念。
為推廣這項在地實踐成果,並達成本年度教育推廣與食農教育目標,我們特別製作了一款以教育與文化傳遞為導向的小米產品包裝。本次包裝並非以營利為主要目的,而是期望透過包裝文字與設計,傳遞小米的種植過程、農業知識、營養價值與文化意義。我們相信,包裝不僅是行銷工具,更是教育與文化傳遞的媒介,能讓更多人理解並支持原住民族傳統農業的價值。
本次包裝內容物,即為今年度中心於大武耕地所親手種植與收成的小米。以魯凱族代表色紅黃綠,分別設計出代表山田燒墾、民族味覺、傳統農耕的圖案意象,整體包裝設計不僅具有教育性,也蘊含文化美學,從視覺、文字到內容物本身,體現魯凱族人對土地的敬意與對文化延續的承諾。
更重要的是,從2025年起,國家政策將「國產部落小米」正式納入全國學校營養午餐供應體系,這項政策不僅是對原住民族農業努力的高度肯定,也開啟小米作為「民族味覺」進入主流飲食系統的重要契機。小米本身富含膳食纖維、蛋白質、維生素B群及多種礦物質,是對成長中學童極為友善的優質穀物。讓孩子們在校園中每日接觸、品嚐小米,不僅有助於均衡營養,更能從飲食中認識原住民族的飲食文化與價值。
從味覺出發,小米承載的不只是營養,更是文化的入口。當孩子們在學校的營養午餐中品嚐到小米飯、小米粥、小米點心,他們品味的是族人的故事,是山林的記憶,也是土地與自然共存的智慧。這種從飲食出發的文化教育,將深化未來世代對於原民文化的理解與尊重,並對國內食農教育政策形成強而有力的支撐。
對魯凱族知識研究中心而言,此次小米產品的非營利包裝嘗試,不僅是文化推廣的工具,也是一場「實作中的學習」。團隊透過這次包裝與製程的經驗累積,建立了完整的產品化資料,包括產線流程、合作廠商、包裝設計與品質控管等細節,未來將無私分享這些經驗給有意投入農產加工與行銷的部落小農,協助他們建立品牌、拓展市場,逐步促進部落農業經濟的發展與自主性。
總結來說,這次非營利性質的小米包裝,不僅展現魯凱族知識研究中心對傳統農業的深度實踐與文化使命,也象徵著小米產業與教育、文化、政策三者之間的積極對話與整合。隨著「國產部落小米」正式進入全國學校營養午餐系統,我們期待未來有更多人透過味覺,重新認識原住民族、支持部落農業,並共同參與打造一個更具文化多樣性與食物正義的未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