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【活動參與】達魯瑪克Taromak打地播種 參與心得

【活動參與】達魯瑪克Taromak打地播種 參與心得
田野時間:2025年1月11日(六)


在強烈冷氣團影響下,位在台東縣卑南鄉的達魯瑪克部落也是一片濕冷,儘管天候不穩、時有細雨,正午時分偶爾露出的陽光仍為小米播種帶來希望。族人表示,這樣的天氣雖令人不適,卻是小米生長的理想條件,象徵著上天賜予的雨水滋養。


田地整備:從祭儀到清理
本次播種前,族人簡短地向土地與祖靈致意,本次祭品較山田播種那次簡略,僅以檳榔象徵敬意,未使用豬肉與米酒。隨後展開田地整理工作,族人細心清除殘留雜草與大型石塊,並將鐵絲、塑膠等雜物一併清理。經過一番努力,田地呈現純粹土壤色澤,為播種做好準備。


圍籬搭建與防護設施
相較於山田燒墾那次,本次有更多男性族人參與,但現場的男女分工仍相當清楚。在女性整理田地時,男性們則負責搭建竹製圍籬,覆蓋農用黑網並設置木板門,以防止狗隻進入田地。此外,黑網亦能阻擋低飛果蠅與螞蟻,待小米結穗後,還將加裝防鳥網以保護作物。


小米種子處理與播種儀式
在整理完田地後,女性族人著手處理去年六月收成的小米種子以播種。在naina與kaingo指導下,女青年們以腳搓揉小米去殼。小米在原住民中是相當神聖的作物,為了祈禱豐收,各種祭祀、祈禱會貫穿在種植過程中,在這裡也不例外在搓揉小米去殼時,同時祝禱小米豐收。之後這些種子經竹篩拋灑去糠篩選,與土壤混合,準備播種。
播種前再次整地,族人挖出溝渠以分出播種區跟走道,並用樹枝與尼龍繩確認播種區間距與筆直程度。播種方式分為傳統撒播與現代條播,兩者皆需避免種子過密,播種後再以掃帚覆土,如此播種就完成了。


播種時間的決定與轉變
本次播種標誌著達魯瑪克部落今年小米農事的正式展開,接下來將定期巡田除草。雖然本次播種由女性主導,然而根據前村長胡進德回憶,過去播種男子亦會參與。至於小米種植時間會依月相決定,如滿月不宜播種,彎月向下則象徵雨水充沛,適合播種,現代族人則會參考農民曆。而以西曆來看,達魯瑪克一整年的農事約是十一、十二月燒墾整地,一至二月播種,三至四月除草,五至六月狩獵休耕,六月底收穫,七月入倉並舉行嘗新儀式,八、九月休息,十月選地準備耕作,展開新一輪的農耕循環。


信仰融合與禁忌轉化
小米種植是部落大事,傳統上自然也有許多關於播種的禁忌,族人Vavauni kaingo表示,過去進田需避免打噴嚏,並留意鳥鳴等自然徵兆。然而隨著基督信仰融入部落生活,各種禁忌跟儀式也逐漸簡化,族人改以禱告的方式,祈求祝福與豐收。雖然形式不同了,但那虔誠的心卻不變,展現出信仰與傳統的融合。
在冷濕天氣中完成播種的達魯瑪克族人,不僅延續了農耕技藝,更透過儀式與協作,展現文化的韌性與世代間的連結。小米播種不只是農事,更是一場與土地、祖靈、信仰共鳴的深刻對話。

 

瀏覽數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