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活動參與】文化傳承與相聚的日子:小米收穫祭參與心得
【活動參與】文化傳承與相聚的日子:小米收穫祭參與心得
每年夏初,是小米成熟的季節。經歷辛勤的耕作與收成後,魯凱族在炎炎夏日中迎來新的一年——「小米收穫祭」。沒錯,這場祭典不只是傳統慶典,更是魯凱族的「新年」。每個部落皆獨立舉辦收穫祭,展現各自的文化特色與社群凝聚力。
本年度魯凱族知識研究中心參與了三場小米收穫祭,分別位於台東的達魯瑪克部落、屏東的神山部落,以及屏東縣霧臺鄉的聯合收穫祭。
達魯瑪克小米收穫祭暨鞦韆祭典
首場祭典於7月25日至26日在台東縣卑南鄉的達魯瑪克部落舉行。達魯瑪克是少數位於平地的魯凱部落,受周邊阿美族、卑南族影響,發展出獨特的階級制度與會所文化。
祭典前一個月,男女青年團便展開密集培訓,包括傳統知識講座、禁食訓練、山林路跑等活動,並負責祭典準備工作,如搭建鞦韆。此外,部落也舉辦「小小魯凱營」,讓國小學童從小接觸並認識族群文化。
祭典當日,除了祈福儀式、盪鞦韆、大圍舞外,還有新青年介紹與宣誓等青年團專屬環節。競賽部分,男女青年各自組隊參與。達魯瑪克青年團需經一年以上訓練才能正式加入,此次祭典不僅是成果展現,更促進族人與新世代的交流與連結,展現年輕人參與部落事務與文化傳承的活力。
神山部落小米收穫祭
屏東縣霧臺鄉的神山部落於8月15日舉行收穫祭。雖然祭典形式較為簡樸,卻不失莊重。祭前,全體族人齊心整修水源地、清理部落環境、布置會場,並透過文化課程學習魯凱族命名系統,藉此重建社會秩序與自我認同。
祭典當天上午舉行射箭、鋸木與織布接力賽等活動,現場不見華麗布置或族服,僅設置簡單座椅,觀眾多為參賽者與族人。下午的祭儀更顯莊嚴,由頭目與長老頒贈百合花予本年度最優秀獵人,接著男青年跳勇士舞、女青年吟唱,最後全體族人共舞大圍舞。主持人同步解說祭儀意涵,並感念祖先的守護與付出。與達魯瑪克及霧臺聯合祭典相比,神山部落的祭典雖無展演意圖,卻更顯肅穆與深刻。
霧臺聯合收穫祭
霧臺聯合收穫祭於8月20日在霧臺國小舉行,由鄉公所召集,集結谷川、佳暮、大武、神山、霧台、吉露、阿禮、好茶等八個部落,場面盛大。
尤其是各部落向自身頭目獻上供品的環節,實在壯觀。有各種飲料食物、小米等作物、山羌、山豬、甘蔗,這些供品大多有獨特的文化背景跟意涵。其中所貢獻的作物必須是較為珍稀少見的,一般的番薯、旱芋並不能包括在內;山上取得的獵物除了代表魯凱族的狩獵傳統,其中公山豬更代表這個部落有善於狩獵的勇士;而甘蔗則代表舶來品,代表我們所有能吃能貢獻的,都將獻予頭目。
除了向頭目進貢外,諸如小米負重、搗小米、盪鞦韆、刺福球等,也在這次的祭典中以競賽的方式展現。這些傳統活動有各自的歷史由來跟文化意涵,對於年輕一輩的族人們而言,也藉著這次回鄉的機會,持續學習與傳承先祖們的文化記憶。
在歌舞之外:文化傳承與相聚的日子
時光流轉、社會變遷,魯凱族傳統文化跟社會也歷經數次劇變,並面臨人口外移跟文化失傳的危機。小米收穫祭是魯凱族最重大的慶典,也是族人團圓的日子。或許在外族眼中,這是充滿歌舞跟歡笑的熱鬧活動,但對族人來說,則是代表著族人團聚、文化傳承、自我認同的神聖場合。如何在對外展演跟保有祭典的意義間取得平衡,是需要族人們反覆思考的重要議題,而非魯凱族的我們,更應以敬意與謙卑之心,深深尊重這份文化的厚重與意義。
達魯瑪克收穫祭前一天 搭建鞦韆
達魯瑪克收穫祭競賽—頂上功夫
達魯瑪克收穫祭盪鞦韆
達魯瑪克收穫祭大圍舞—女青年
神山部落收穫祭會場
神山收穫祭 本年部落最強獵人所獵的山豬
霧台聯合收穫祭舞台
霧台聯合收穫祭 勇士舞
霧台聯合收穫祭 大圍舞
霧台聯合收穫祭 小米負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