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活動報導】114年度小米負重
【114年度小米負重活動報導】
撰寫: Annie Liu
「魯凱族知識研究中心」團隊在計畫主持人巴清雄老師與杜正吉老師的帶領下,今(2025)年持續與屏東縣霧台鄉的魯凱族部落密切合作,由霧台青年會號召部落青年,向耆老學習傳統小米裝載技術與文化知識,共同舉辦一年一度的魯凱族「小米負重」,展現民族智慧與凝聚部落團結精神。
小米:糧食作物與文化象徵的雙重價值
「小米是魯凱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作物,不僅為過去賴以維生的主食,更承載深厚的文化記憶與儀式價值。」傳統小米種植具有嚴謹的農事規律與技術。每年六、七月為小米的採收期,栽培者會舉辦稱為 Papwabalriyu 的搬運儀式,邀請族人共同參與,將成熟的小米從農地搬回自家倉儲。
搬運過程中進行的 Twatinatina(小米負重競賽),則是一項兼具體能、技術與榮耀的傳統活動。族人依序負重行走,展示自己的體力與耐力。雖然以男性為主體,但活動並不排除任何年齡與性別,沿途可見長者、婦女、孩童熱情參與或觀禮,營造強烈的族群凝聚力。
小米負重:從技術傳承到文化教育
承載著今年豐收的小米,一年一度的「小米負重」活動於屏東縣霧台鄉台24線舉行。參與者從33.0K的小米田出發,步行穿越神山與霧台兩大部落,全程劃分三個階段。青年族人輪流負重搬運重達160公斤的小米,過程不僅考驗體力,更是一場文化的實作課程。
活動設計兼顧不同年齡層的參與,今年增設70公斤體驗組,吸引更多青少年挑戰體能與學習傳統技巧;亦提供3至6公斤的小籃子組,讓孩童提早接觸與認識小米文化。沿途吸引許多遊客駐足觀賞,進一步促進魯凱文化的社會對話與外部理解。
活動籌備與知識傳承:從會議討論到技術實作
為使今年活動更加周全並落實文化教育精神,於6月8日,魯凱族知識研究中心召集霧台青年會成員、部落幹部及耆老共同參與事前籌備會議。會中針對負重路線規劃、裝載技術教學、族人參與機制、歷年執行檢討與安全事項進行深入討論。耆老們也分享過往活動的經驗與注意事項,並針對負重流程中的傳統儀式與禁忌提出建議,使整體活動更符應魯凱族文化脈絡。這場跨世代的會議,不僅是行政協調的平台,更是一堂重要的部落文化教育課程。
此外,今年在小米負重活動前夕(7月12日),霧台青年會便召集青年與耆老進行傳統小米裝載技術的教學與演練。由部落耆老包光輝親自指導從選材、製籃、捆綁、鋪墊到平衡技巧等完整流程,細緻呈現魯凱族在實踐中發展出的農具技藝與智慧。
此種技術的代代相傳,不僅為實際農事所需,更是民族知識保存的具體行動。透過一教一學的互動,青年不僅學得技能,也深刻理解這些技術背後的文化邏輯與價值體系,體現魯凱族對自然、社會與生命的獨特世界觀。
小米走入校園:復興味覺與文化記憶
值得一提的是,隨著由立法委員伍麗華提出、教育部、農業部農糧署與原住民族委員會共同推動的政策支持,今年九月起,「國產部落小米」將正式納入全國學校營養午餐體系。這不僅是對原鄉農產的肯定,更是民族文化融入教育現場的重要突破。
魯凱族知識研究中心對此表示高度肯定,認為此舉有助於推動「從飲食認識文化」的教育理念。透過讓孩子們在每日的餐桌上接觸小米,不僅重建與土地的連結,也讓「民族味覺」重新甦醒,進一步引導學生認識背後所蘊含的歷史、耕作技術與族群記憶。
整體而言,魯凱族的小米文化不僅體現在農事技術與食物型態上,更深層地構成族群認同與代間傳承的核心。今年的「小米負重」活動與小米走入校園的政策相輔相成,不僅象徵著族人對傳統的堅守,也展現出原住民族文化在當代社會中持續發聲與復振的力量。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