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【外部活動參與】東華小米園Taromak小米播種教學課程

【參與「東華小米園Taromak小米播種教學課程」活動心得】

撰寫:施亦瑾

【本文為魯凱族知識研究中心助理個人參訪心得】

我當年在東華環境學院就讀時,便曾聽聞在東華原住民學院旁的草地上,有一處小米園。當年我在課堂上是以永續農業與氣候變遷的角度了解這片田地,如今在畢業多年後,有幸以魯凱族知識研究中心助理的身分參與「東華小米園Taromak小米播種教學課程」,與東華的學弟妹們一起在族人的帶領下,學習原住民農耕文化,並以原住民的視角思考小米種植。

傳承:學生主導的東華小米園

在原住民議題跟傳統農業復振的風潮下,原住民傳統農業日漸被重視,相關的政策跟措施包括保種及技術保存、農特產品開發、青年回鄉等。東華小米園則發展出一條不一樣的路徑:在大學內闢出一塊田,讓大專院校學生在校園內即可操作、學習傳統農業。而且,由於東華小米園是學生主導的組織,因此不只是農耕學習,包括組織運作、金錢管理、與部落的連結等,都是學生們必須學習的能力。

在青年普遍離家念書、工作的當代社會下,這樣的方式讓部落學子們有機會學習組織能力並與部落持續聯繫,而不僅僅是學習傳統農耕技術,這對於原住民族復振運動至關重要。同儕關係與組織本就是傳統社會中的重要部分,東華小米園成功維繫學生間的關係及組織,成為「部落外的青年團體」,而這也將持續為原住民族運動與社群帶來團結的力量。

協力:結合部落、學校的力量

除了學生的投入外,支撐東華小米園的還有部落與學校。東華小米園學生團隊跟課程的農耕知識來自於部落長輩的教導,例如本次課程便是請魯凱族達魯瑪克部落的族人們前來指導,至於為何是魯凱族達魯瑪克部落,則是因為現任小米園執行長為該族族人,這代表部落是東華小米園農耕知識的重要來源。另外,由於東華小米園位處在東華大學校園內,因此需取得學校的用地許可。

全民原教

本次參與「東華小米園Taromak小米播種教學課程」的學生,除了執行團隊外,清一色來自於東華大學其他院系,另外還有幾名國際生。課程內容為帶領同學實際耕田,包括最開始的傳統儀式、整地、播種,另外還有原住民傳統飲食,並在最後請同學們分享本次課程的心得。東華小米園除了提供學生團隊學習小米園的經營,也提供課程場地,讓各族群、系所的學生皆可親身體驗原住民傳統農耕。

國家法規下傳統農耕的未來

原住民傳統農耕文化因部落人口外流、族人經濟型態改變、現代農業引進、國家法規限制等因素而面臨凋零危機,而東華小米園提供傳承的機會,但另一方面,由於位處校園內,東華小米園也面臨到一些限制,尤其是「燒墾」。燒墾本是魯凱族傳統農耕的重要環節,並內含許多寶貴的傳統知識、型塑出獨特的農業地景,但無論是在學校內部,抑或者是現今的環保法規下,皆不允許大面積砍燒。東華小米園不僅是學校的農耕地,同時也是全台原住民傳統農耕的縮影。如何在現代法規下維繫傳統農業的發展,是不可迴避的議題。

瀏覽數:
 
Loading...